2001年,我第一次见到史蒂芬·柯维,当时他约我面谈,聊一聊心中的想法。 我们热情问候彼此,和他握手时我感觉像是戴上了一只***用过千百次的皮制棒球手套,亲切又温暖。谈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,史蒂芬一开始便向我提问,他问了很多问题。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位教育界
的泰斗,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,他却想向一个比他年轻25岁的人学习。
这次谈话终于给了我一个机会,满足我的好奇心。我开门见山地
问:“您是怎么想到‘七个习惯’的?”
“不是我想出来的。”他回答。
“这是什么意思?”我有些错愕,“是您写了这本书。”
“是的,确实是我写的这本书,但是这些准则却是早在我之前就广
为人知,” 他说道,“这更像是自然法则。我只是把它们整合在一起,通过梳理分析,为人所用。”
那一刻,我开始理解为何这本书会有如此***大的影响力。柯维花了三十多年学习、研究、实践、传授,并加以提炼和完善,最终集结成册。他并不想用这些原则来图名求利,而是想让人们学会这些原则,让原则变得可行。在他看来,创造出“七个习惯”的首要意义并非是作为个
人成功的手段,而是为公众服务。
当鲍勃· 惠特曼,富兰克林柯维(FranklinCovey)的执行总裁,打电话问我是否愿意为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(25周年纪念版)》作序时,我的第一反应是要重读全书。其实,这本书在1989年第一次出版后不久我便读过,但此次能再次领略书中的精华是一种享受。同时,我也想重新确认:是什么让这本书能成为永恒经典?
本书奠定了其独一无二的地位,我认为有四点原因:
1. 柯维在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中,创造出一种“用户界面”,形成连贯的概念构架,加上柯维的文采,让内容变得好读可行。
2. 柯维的重点是跨越时代的亘古不变的法则。而不仅仅是一些技巧或是时下流行的理论。
3. 柯维首先写的是“塑造性格”而不是“获得成功”,因此,不仅要帮助人们变成高效能人士,还要能成为更好的领导者。
4. 柯维本身是大师级的教师,却十分谦虚,承认自己也有缺点,他立志要和大家分享所学到的知识。
史蒂芬· 柯维是统合综效的大师,他在个人效能方面所做的贡献,可用图形用户界面在个人电脑上的作用作类比。苹果电脑和微软操作系统出现以前,很少有人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电脑:因为没有简单易用的用户操作界面,没有鼠标指针,没有人性化的图标,也没有层叠的多对
话窗口,更别想触屏功能了。但是, Macintosh和Windows出现后,终于令普通大众体验了小小芯片的威力。与此类似,早在几百年前就出现有关个人效能的智慧,从本杰明· 富兰克林到彼得· 德鲁克,却从未有人能够整合出一个连贯、方便使用的系统。柯维创造出一套标准操作系统——个人效能的“Windows系统”——简单又好用。柯维是一位好作家,在短篇故事和概念叙述上游刃有余。我永远也忘不了书中第一章里讲的故事(还有其中的道理) ——在地铁里一个男人怎么也管不住尖叫的孩子,也忘不了灯塔、错误的丛林和金蛋的比喻。
他对一些概念的包装,效果出奇地好,既生动地描述了这个概念,又很有见地地说明了其在现实中的应用。比如:“以终为始”、“要事第一”、“双赢思维”、“知彼解己”等等。为了让表述更清晰,他还借助个人生活中的小困 难和故事,内容涵盖子女教育、婚姻、交***。他是在培养习惯和生存需要的“肌肉组织”。
柯维系统中包含的思想历久弥新。原则就是如此,有效并适用于世界上不同年龄的人。当世上充满变数、纷争和混乱时,人们需要一个安全的港湾,一个能在迷茫时指点迷津的灯塔。柯维坚信,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原则一定存在, 寻找的过程是一种智慧。他不认可那些站在屋顶
上叫嚣的人的观点:“没有什么是唯一的,没有什么能永远存在,没有什么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上保留下来!所有都是新的!过去的原则早已过时!”
......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本文档共500页,请下载完整版阅读。
免责声明:本平台只做内容的收集及分享,内容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(或个人)所有,由小编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,如涉及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;如对报告内容存疑,请与撰写、发布机构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