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与ESG投资的范围类似,但具体内涵和框架不尽相同。ESG投资的概念由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(UNGC)提出,指一种将环境、社会和公司治理(即ESG)要素纳入考量的投资方式,包括分析和避免标的的ESG风险,挖掘和把握ESG相关机遇等。而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指为支持环境改善、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,除ESG投资外,还包括绿色信贷、绿色债券、绿色保险等内容。为最大限度保证中外数据的可比性,本报告将就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下的ESG投资相关领域开展研究,主要探讨的资产大类包括ESG公募基金、ESG理财产品、ESG股权投资等。除此之外,绿色信贷、绿色债券、绿色保险等也是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鉴于篇幅考虑本报告暂不纳入讨论。
针对ESG投资产品,考虑到ESG发展阶段和实践差异等因素,中外具体ESG定义及框架亦有所不同。中国目前对ESG投资产品的标准并没有清晰界定,产品名称或投资目标中含有ESG、可持续发展、低碳、环保、治理等关键词,或涉及使用环境(E)、社会(S)或公司治理(G)因素筛选成分股的资管产品都可算在内。GSIA则明确定义ESG投资产品为在投资组合选择中考虑ESG因素,并明确指出其所使用的ESG策略的资管产品。
近年国内在命名或宣传上,与ESG相关的基金大量涌现,一般统称泛ESG基金。中国的泛ESG公募基金的产品数量和规模均在过去两年迎来爆发式增长,截至2021年末,共有76家基金公司发布了300只泛ESG公募基金产品,投资规模超过6,600亿,但其中并非每只泛ESG基金的投资逻辑都真正符合ESG的要求。国际上,不同市场对ESG投资产品做出了明确的范围界定和数据要求。为确保中外基金数据统计的可行性和可比性,本报告采用GSIA口径将上述泛ESG基金进一步划分,只将明确指出所使用ESG策略的基金定义为“纯”ESG基金,同时剔除那些名字与ESG有关但没有明确指出所使用ESG策略的基金,以及投资于新能源等可持续发展行业但没有清晰披露ESG策略的行业基金。按上述标准重新划分以后,剩下的“纯”ESG基金截至2021年底共有78只,总资金规模超过1,600亿元人民币。若按照定义最严格的欧盟绿色新政下对可持续金融的分类,中国符合标准的公布详尽ESG指标和ESG评测方式的纯ESG基金不超过20只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本文档共48页,请下载完整版阅读。
免责声明:本平台只做内容的收集及分享,内容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(或个人)所有,由小编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,如涉及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;如对报告内容存疑,请与撰写、发布机构联系。